来源:火狐在线观看 发布时间:2024-08-04 00:14:53
从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淮南武王墩楚墓考古信息看,出土的随葬漆木器中,有一个造型为猪形的漆盒(盖)尤为引人重视。从发布的图片材料看,这件猪形漆盒(盖)外髹黑漆,整木挖凿,双首连体,背部衔接在一起,两头是外凸的“猪拱嘴”。耳朵、眼睛及肥嘟嘟的猪脸(腮)部雕琢,刀法粗暴率性,但髹漆细心。材料并未泄漏这只漆器盒(盖)的尺度,但咱们咱们能够约略知道它的巨细,原因是在此前出土过不止一件类似的猪形漆器,并且,从考古发现看,这种猪形漆器,其实便是酒具盒,是用来装酒杯的。
严格说来,武王墩楚墓此次发布的猪形漆器图片,仅仅“半片猪”——从猪嘴的上颚、水平方向向后,到猪脸(腮)上部,再到连着猪背的上腹部,两头猪双首连体。可是,从猪的中腹部往下部分均不见。这件猪形漆器所短少的从猪下颚水平方向向后、下腹部及猪腿、猪脚,应该也是一个连体的全体。假如终究找不到这头猪的“下半片”,那么,这便是一个猪形漆盒的残件。
1986年,湖北荆州市间隔楚国故都纪南城约10公里处的九店乡雨台村56号楚墓(即江陵雨台山56号楚墓),出土了一件猪形漆器。这件猪形漆器由上下两片扣合组成,上面一片,从猪嘴上颚开端,水平方向向后,简直在猪身中部,与另一头猪的背部相连,成为一头双首连体的猪;下面的一片,是从猪肚子以下,一向到猪腿、猪脚。这件猪形漆器通高20cm,长43cm,宽15cm。黑漆髹底,有朱、黄、赭、灰色彩绘,或未变形龙纹,或为人物,或为车马,或为宴乐、打猎,图画五光十色。两头小猪背部相连,憨态可掬。双耳朝后,贴在耳根部,所谓“顺风耳”。四足蹲屈。上下片高度适当。揭开上片,发现里边有几只漆耳酒杯,方知这件猪形漆器本来是酒具盒。两片合上之后,外凸的两个“猪拱嘴”是把手,能够双手提起、移动。
2000年,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天星观2号楚墓,也出土一件猪形漆器。时代为公元前350-公元前330年,现藏荆州市博物馆。这件猪形漆器也是从居中高度水平分红上下两片,扣合组成,双首连体,左右对称,内施朱漆,外髹黑漆,还有红、棕、黄、灰色彩绘斑纹。全体呈椭圆形筒状,通高28.6cm,长64.2cm,宽24cm;腹深12.4cm,内空净高10.1cm。猪身绘四条单首双身龙,龙首“钻”在猪脚两头;双身、四龙上下环绕,左右对称;龙尾则两两并排蜷屈于猪“角”内侧。龙首邻近皆绘有变形凤鸟纹和卷云纹。四条腿上,则绘有火焰眉纹。坐落两头的头额部、猪脸、耳朵、前蹄,均是髹漆人创造的空间,绘有宴乐打猎等漆画“小品”,丰厚之极。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猪形漆盒,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包山楚墓墓主的下葬时代是公元前316年,可见这是一件战国晚期漆器。从外形看,这是一头大适意的猪,外形一改传神的写实猪形,或许椭圆筒形,而是近乎方形,耳朵小,也仅仅是适意表达;猪脚贴地,简直看不见猪腿。猪嘴也呈方形,假如锯掉两头的猪嘴,这个漆盒形状很像现代人用的旅行箱。外饰黑漆作地,上下两片正面各有两横排方格。每个方格内切一个朱漆的圆形,鳞次栉比。除了顺风猪耳朵往后的部分之外,猪背及连体交代的腰部,均为这种方格内切圆的装修,十分特别。
从体积巨细看,这件漆盒可谓“大件”:通高28.6cm,长64.2cm,宽24cm。揭开盒盖,它不是单纯的一个贮藏空间,而是分红了好几个单元,每一个间隔内,盛放的器物都相同,有漆耳杯,还有盘子、壶等,功能与今人运用的橱柜适当。
1975年,人们在湖北云梦睡虎地47号汉墓中,发现一件“古怪”的漆器:高6.5cm,长27.1cm,宽13.5cm,黑漆髹底,上绘赤色三角纹、变形龙纹、凤鸟纹等,图画与器物形制或方或圆,流通自若。左右对称,两头各伸出一个长方形“把手”。跟着后来楚墓开掘出土的一系列猪形漆盒,人们才茅塞顿开:本来这是一只变形的猪形漆盒上盖,两头伸出的“把手”是由变形的猪鼻子和上颚演化而来。依照现已发现的猪形酒具漆盒形制揣度,假如合上它的下片,那么,它的通高将是13cm。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漆盒,形制与睡虎地出土的这件很类似,当年猪形酒具漆盒的形象显着淡化。该盒具通高12.2cm,长19cm,宽16cm,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朱漆,无纹饰。器外均髹黑褐色漆,其上以朱漆、黑漆彩绘云纹、漩涡纹和几许图画。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口沿均以朱漆书“轪侯家”三字。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小耳杯与该墓中出土的其他耳杯形制相同。
在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遣策(随葬品“清单”)中,这种漆盒被称为“画具盒”。这种“画具盒”在马王堆3号汉墓中也出土两件,巨细形制根本相同,其内各装9件小耳杯,其间8件顺叠,件反扣。从功能上看,楚墓中出土的猪形漆盒与汉墓中出土的“画具盒”是相同的,但至西汉时,这种“橱柜式”的漆盒,“猪形”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更为简练的形制。
武王墩及其它楚墓中出土的猪形酒具漆盒形制被规划为双猪连体的形象,究其缘由,是有来头的。
成书于战国至汉朝的《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巫咸,地名,彘便是猪。可见并封这种神兽,周身黑色,形状像猪,前后都有头——连体猪,也便是说,这种连体猪是有姓名的,叫“并封”,周身黑漆,是一种神兽。
别的,猪作为人类前期驯化的牲畜之一,最早是财富的标志。这一点,咱们咱们能够从现在常用字“家”的字形构成中看出来。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家,居也。从宀,豭省声。”众所周知,汉字中的宝盖头宀,便是房子,小篆写法是左右两头的点画一向垂下来,很像一座房子。依照许慎的说法,上面的宝盖头表明形(意);下面的“豭”表明声(读音),也便是说,这个字,应该是形声字。殊不知,人们没办法找到这个字。实际上,这个字是会意字,它是由一个“宀”和一个“豕”构成的。宀,是房子;豕,是猪。“家”中有“豕”(猪),表明人类社会已确认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将打猎取得的野猪驯化成家猪。而房子里边有豕,这是具有必定财富的标志。反言之,有了必定的财富堆集,才成为“家”。
从考古发现的器物看,时至西汉,猪从酒具漆盒外观上消失了,但楚人对猪的“财富标志”观念并没有改动。
从两汉开端,许多古墓遗骸手中握着玉猪。这种玉猪,人们称之为“玉握”。其造型像猪,雕琢率意,多为典型的“汉八刀”方法:线条简练,平直有力,表达笼统。死者手中握玉猪的涵义,源自楚人的存亡观念:到了阴间,人仍然要日子。已然要日子,就得有财富。楚墓中呈现酒杯、酒杯盒,都是亡者要继续“过日子”的详细表现。已然猪是财富的标志,那么,死者手中握猪就足够了,为什么又要握“玉猪”呢?那是由于玉是身份的标志。没有必定身份的死者,手中是不会握玉的。《释名·释丧制》记载说:“握,以物在尸手中,使之握也。”至于死者手中握的是什么,那就因人而异了。
周朝考古出土尸身手中握有丝织物;江陵马山1号楚墓墓主手中握的是绢团;马王堆汉墓1号墓主,双手各握一个绣花绢面香囊。由于丝织物容易腐烂,所以在墓主手中能看到的丝织物并不多,常看到的,则是玉质器物如玉猪。1968年,考古工作人员开掘了满城(今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不只发现了誉满天下的金镂玉衣,还从刘胜尸身手中发现一对璜形玉;1983年开掘的南越王赵眜墓中,也出土了金镂玉衣,还发现赵眜尸身手中握着一对玉锡。由于他们的身份特别,玉握才由玉猪变成更为高级的玉璜、玉锡。